满族有哪些饮食风俗?
饮食民俗:(1)满族饽饽。满族人喜欢吃粘食,因为粘食耐饿,便于外出射猎活动。其中更具特色的就是 *** 精巧,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,统称为“满族饽饽”,因此素有“满点汉菜”之说。
满族饮食习惯一方面与汉族有相似之处,如吃大米、小米、面食等等。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点,如喜吃甜食、过节时吃“艾吉格饽”(即饺子)等。还保留了饽饽、酸汤子、萨其玛、火锅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。
满族的菜肴以肉食为主,满族忌杀狗、吃狗肉和用狗皮,不戴狗皮帽子。因为满族长期从事狞猎,狗乃不可缺少的助手,冬季还用狗拉爬犁,成为重要的工具,所以忌食狗肉。
关于满族的资料
满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,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显示,满族人口总数为1041万人,分布以辽宁、河北、黑龙江、吉林、内蒙古和北京为多。
满族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五官部分,眼裂较小、眼睑无褶皱或不明显褶皱、眼距较近、直鼻型、长方脸型的人较多发色较浅。满族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B型血的人特别多,占到总人口的40%左右,而汉族仅占20%左右。
(六)历史 : 满族历史悠久,可追溯到 2 0 0 0 多年前的肃慎人。 肃慎人,是满族的最早祖先。
满族人口总数为1062万人(2000年),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二位。满族有自己的语言、文字,东北地区的“白山黑水”是满族的故乡,清顺治元年(1644年),清军入关,逐步统一全国,从此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,辛亥革命之后,清廷覆亡。
满族,全称满洲族(Manju),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1,也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。是通古斯民族中更大的一个支系,人口10,708,464人(2000年)2。
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,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以及内蒙古、河北、辽宁等地。以下是关于满族的知识: 满族的起源:满族的起源与满洲地区有关,据考证,满族最早的祖先是鲜卑族和柔然族。
介绍几种满族的特色小吃
1、豆面卷子:满族喜食粘食,甜食。豆面卷子,或称豆面饽饽,多在春季食用。做法是将粘米面入锅蒸熟,擀成薄片,再将炒熟的黄豆面均匀地撒在上面,也可加上芝麻盐,卷成长卷,切成一至二寸长,色泽金黄,粘而香。
2、小肉饭 即满族传统主食扬子饭。用炒猪肉丁与高粱米焖制。再多放些水,就会做成鞋子粥。布缩结 满语指酸菜。这是满族的主要素菜。满族生活在冬季寒冷的东北地区,一年有半年要靠窖藏的脱清蔬菜过日子。
3、满族火锅。吃火锅是满族传统饮食之一,满族火锅吃法独到,有雀火锅、地上锅、天上锅、白肉火锅、鲜鱼锅等。包子饭。即用熟的米饭同炒熟的菜肴,加上葱段、面酱等,用洗净的菜叶包起来,双手握着吃。白肉。
4、白肉血肠 白肉血肠,全称是酸菜炖白肉血肠,是满族传统食品,是城乡居民杀年猪之后,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。白肉血肠以猪肉、血肠为主要原料,吃起来肥而不腻,瘦而不柴,血肠脆嫩绵软,热汤鲜香味醇。
5、满族特有的传统食品主要有:①白肉血肠。②火锅。满族传统风味菜肴。③酸汤子。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。④清东陵糕点。也称清东陵大饽饽。最早是清朝皇帝到东陵祭祀祖宗时做供品用的,因此也称为“祭饽饽”。
6、满族人大多爱吃“粘”食。用黏米(大黄米,小黄米)面制成的豆包,凉糕,切糕等,统称为粘饽饽。粘豆包不但营养均衡,更包含了古老的文化传承,是粗粮细作的先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