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谜团: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兵入关,降清
正月,已投降的祖大寿在沈阳收到吴三桂的来信,祖大寿将来信转交皇太极,皇太极回信道: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,朕已洞悉。将军之心,犹豫未决。朕恐将军失次机会,殊可惜耳。吴三桂在动摇中,虽然没有降清,但是已经给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后路。
第二,吴三桂入关后的所作所为也表明他已真心降清,吴三桂打着为明王朝复仇的旗号引清入关,但是在南明政权的福王多次派人拉拢吴三桂时,吴三桂却断然拒绝。
吴三桂也算是国人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了,当然,他是属于遗臭万年那种类型的,在明朝末年吴三桂投靠了满清,引清军入关。此后和李自成和南明交战时,他也是带兵奋战,为清朝夺取中原立下汗马功劳。后来吴三桂还亲手绞杀了永历,表明了自己忠于清朝的决心,因此被封清廷为平西王,坐镇云贵。
吴三桂的一生,充满了背叛与忠诚的交替,他的命运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。究竟是英雄还是反贼,或许只有历史能够给出最终的答案。
中国历史上有哪些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英雄人物.及故事?
1、一:岳飞(1103——1142),字鹏举,出生于北宋相州汤阴(今河南汤阴县)的一户佃农家里,青年时代,正遇上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。他亲眼目睹北宋灭亡前后的惨痛史实,和当时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呼吸相通,有坚决抗击女真贵族民族压迫,收复故土,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要求。
2、其中,文天祥的故事广为人知。在南宋末年,文天祥积极抗元,最终被捕。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,他始终不屈不挠,坚贞不渝,最终英勇就义。这种大义凛然的精神,使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。与文天祥一样,明朝的郑成功也是一位留名青史的英雄。面对荷兰殖民者的侵略,郑成功领导了台湾的收复战争。
3、忠烈公大骂而死。当初,史忠烈公曾有遗嘱:“我死后应葬在梅花岭上。”到这时,史德威寻求史公的尸骨,不能得到,就用他的衣冠来代替,把他葬埋在梅花岭上。也有人这么说:“当江都城被攻破的时候,有人曾亲眼看见史公穿着青衣服,戴着乌帽,骑着白马,跑出天宁门投入长江死去,并未曾死在城中。
4、岳飞,抗金名将,眼看就要实现自己恢复河山的理想,却被宋高宗和秦桧联手以13道金牌招回,百姓含泪挽留,岳飞含泪说:“我不能违抗皇帝命令啊。”后被秦桧以“莫须有”的罪名杀害在杭州风波亭,同时被害的还有他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。文天祥,反抗元朝的南宋丞相。
5、文天祥(1236—1283)字履善,一字宋瑞,号文山。吉州庐陵(今江西吉安)人。1256年(理宗宝佑四年)中进士第一名,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。1275年,元军进边临安,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。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,北上人卫.1276年任右丞相,被派往无军营谈判,被扣留。
6、文天祥——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,面对元世祖忽必烈的亲自劝降,他坚贞不屈,宁死不降。1283年,文天祥在大都英勇就义,时年47岁。他的忠义之气节,如同高山仰止,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。戚继光——抗倭英雄 戚继光,字元敬,号南塘,晚号孟诸,山东蓬莱人。
以和为贵的历史例子
将相和的故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,不辱使命,完璧归赵,所以被封了上大夫;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之会,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。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,封蔺相如为上卿。
兄弟“以和为贵”在隋朝时候有三个兄弟,老大叫田真,他的弟弟叫田庆、田广,他们父母去世了,田真就打算把家产分为三份,分家了。结果所有的东西都分好了,他们家门口有棵紫荆树,这棵怎么分?三个兄弟说:不然就把它砍成三份,这样也公平。结果才讲完过没有多久,这棵紫荆树就枯死了。
将相和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,不辱使命,完璧归赵,所以封了上大夫;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,使赵王免受侮辱。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,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。老将廉颇居功自傲,对此不服,而屡次故意挑衅,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,始终忍让。后廉颇终于醒悟,向蔺相如负荆请罪。
此外,历史上还有许多关于以和为贵的故事。在古希腊,柏拉图倡导的哲学思想中,“和”被视作理想社会的基石。他认为,和谐是通过理性与情感的统一来实现的,而这种和谐能够促进城邦的繁荣。
以和为贵的例子包括以下几个:将相和:背景:在战国时期,赵国舍人蔺相如因出使秦国并成功完璧归赵,被封为上大夫。后来他又陪同赵王参加渑池会,使赵王免受侮辱,因此被封为上卿。老将廉颇对此心生不满,多次故意挑衅。和的过程: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,始终对廉颇的挑衅保持忍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