衙门官职从大到小排列
1、衙门官职从大到小的排列是:总督、巡抚、布政使、按察使、道员、知府、同知、通判、知州、知县、县丞、主薄、典史、巡检。 总督与巡抚:总督通常负责一省或多省的军政事务,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,如两江总督、直隶总督等。巡抚则负责一省的民政、财政等事务,如浙江巡抚。
2、一些比较小的县,往往只设主官一人,佐官一至二人,不一定全部配齐。吏员 吏,与官一样,都属于朝廷命官,虽无品级,但也有地位等级之分。通常以“流外x等”区别。以唐朝为例,对吏员设置“流外九等”至“流外一等”,用以区别俸禄高低和地位等级。
3、县丞:作为知县或县令的副手,相当于现代的副县长。 主簿:负责稽考簿档,相当于现代的秘书长。 县尉(明清时称典史):负责治安破案,相当于现代的公安局长。州(府)衙门头头:知府或知州,其副职称为通判。知府、知州的属官: 判官:负责民政。 推官:负责刑狱。
4、太守:战国称郡守,汉改太守,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。秦分三十六郡,比县大。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。刺史: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,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。相当于省(市)长兼省(市)军(分)区司令员。县令:一县的行政长官,又称“知县”。
5、县丞:正八品官员,主要协助县令管理各项事务,如户籍、文书等工作。来源广泛,包括贡生、大使等。 主簿:九品官员,主要负责户籍管理及文书工作。需具备一定学识,有一定影响力。 县视学:光绪时期新设,与县令平级,主要负责地方教育的监督和政策执行情况检查。由当地知名人士担任,定期巡访。
6、正七品 文职外官:京县县丞、知县 正八品:文职外官:县丞、士县丞 正九品:文职外官:县主薄 清沿袭明制,大致分省、府、县三级,总督、巡抚为掌握行政、军事、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,布政、按察两使为督、抚的属官。
古代县衙有几个官
法律分析:知县,正七品。县丞,正八品。主簿,从九品。县学教谕,正八品。典史,从九品。巡检,从九品。胥吏,也称书吏、房吏、司吏,没品级。
古代县衙有5个官,分别是知县、县丞、主簿、县尉、典史。县衙里最高的领导是知县,也叫县令,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兼市长,品级不高,一般只有七品,在古代的官僚体系中属于末等,所以被称之为“七品芝麻官”。
在清代,一个典型的县衙中通常设有多个官职,主要包括以下几位:知县: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,负责全县的政务。县丞:设有自己的衙署办公,与主簿一起辅佐知县,分掌一县之粮马、税收、户籍、巡捕等事务。有些事务简单的县也可以不设县丞。主簿:为知县的副手,但品级比县丞低,只有正九品。
驿丞:管理各个驿站,负责传递信件,还要招待过往的官员。闸官:这个官职听起来有点专业,他是管水利工程的,比如开闸放水、关闸蓄水这些事儿。税课司大使:专门负责收税的,保证国家的钱袋子鼓鼓的。仓大使:管理仓库的,得保证仓库里的粮食、物资安全无恙。
以县衙为例,“官”通常设二至四人,主官一人,佐官数人。主官为县令或知县。下县主官通常为八品,中县主官为七品,上县主官为六品或七品。都城所在县的主官品级最高,往往为五品或六品。很多朝代,官员的品级分为正、从、上、下,因朝代不同,一县主官的品级略有差异。
古代一个县的最大的官是谁?
1、在古代,一个县的最高官员是县令。虽然县令在官阶体系中只属于正七品,相对于更高层级的官员而言并不显赫,但在县域内,县令却是权力的最高代表,负责全县的行政、司法、经济和建设等事务。县令有权审理刑事案件,实施赈灾救荒,惩治恶霸土豪,以及推动教育发展等。
2、县丞 按制县丞为正八品官(京县除外)。县丞的来源有贡生及会同馆大使、鸿胪寺鸣赞、序班、刑部司狱、汉军九品笔帖式、布政司照磨、盐运司知事、按察司照磨、府知事、县主簿、府州县训导、府照磨、通判等。
3、巡抚最大。知县:是一个县的长官,管理一县行政,称“知县事”,简称知县; 一个县的正式长官 正七品。知州:是一个州的长官,古代州分两种,直隶州和散州。直隶州属省,级别与府相同,大致相当 于现在的市委书记;散州隶属府,同县级,都是从五品。
4、古代县令、县尉和县丞的区别主要在于他们的职责和权力范围。首先,县令作为一县之长,是县的最高行政长官,负责整个县的治理工作。他们不仅要处理日常的行政事务,如税收、户籍管理、农田水利等,还要负责审理案件,维护地方的司法公正。县令通常由中央任命,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权力。
5、古代知府、知州、知县分别相当于现在的地方行政长官。知府 知府,又称太守,是府一级行政区的长官。在现在的行政体系中,知府相当于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市长。他们负责整个府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和民生等各方面的事务,是地方上的最高行政长官。知州 知州,是州的长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