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放危险物质罪是什么
投放危险物质罪 ,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投毒罪。两者相比而言,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外延更为广泛,指的是故意投放毒害性、腐蚀性、放射性、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,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。
投放危险物质罪 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、放射性、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,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。 投放危险物质罪侵害的是公共安全,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、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。
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。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投放毒害性、放射性、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,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。
虚假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安全
1、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、放射性、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,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。罪名比较。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(第291条之一):投放虚假的爆炸性、毒害性、放射性、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,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。
2、其二,在犯罪客观方面,杨国栋持铁锥扎人的行为不符合刑法修正案(三)第八条规定的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“投放”行为。杨国栋所使用的犯罪工具是一把实心的锥子,不可能存放任何物质,不存在“投放”问题。
3、法律主观:非法携带枪支、弹药、管制刀具、爆炸性、易燃性、放射性、毒害性、腐蚀性物品,进入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,危及公共安全,情节严重,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留或管制。
4、只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才成立投放危险物质罪。投放虚假的爆炸性、毒害性、放射性、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扰乱社会秩序的,成立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。
怎么样才构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?
1、客体要件。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正常的社会秩序。客观要件。客观方面表现为是指投放虚假的爆炸性、毒害性、放射性、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,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。主体要件。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。
2、构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哪些条件会构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?客体要件。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正常的社会秩序。
3、投放危险物质罪一般是指,故意通过投放具有毒害性、腐蚀性、放射性和传染病病原体的物质,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。
4、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是一种危害社会治安、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。投放虚假危险物质可能导致公众恐慌、逃避,损害社会安定。根据我国刑法规定,对于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的行为,将依据情节轻重进行相应的处罚。
5、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(刑法第291条之一),是指投放虚假的爆炸性、毒害性、放射性、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,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。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,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;造成严重后果的,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。
6、散布虚假信息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,即明知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会影响证券、期货交易价格,扰乱证券、期货交易市场,仍然决意编造并加以传播。
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认定
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是指在公共场所或者其他人员聚集的地方,向他人等投放虚假的危险物质,从而引起他人恐慌,造成社会不良影响。这一行为已被我国法律明确禁止。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是一种危害社会治安、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。
法律分析: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立案标准如下:侵犯的客体是正常的社会秩序;客观方面表现为是指投放虚假的爆炸性、毒害性、放射性、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,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;主体是一般主体。
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所投放的是不具有爆炸性、毒害性、放射性、传染病原体等危险属性的物质、投放危险物质罪所投放的必须是爆炸性、毒害性、放射性、传染病原体等物质 故意的内容不同。
投放危险物品罪和投放虚假危险物品罪的区别
1、简述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区别 区别:客体不同。前者的客体是公共安全;后者的客体是社会秩序。客观方面不同。
2、投放虚假危险物品罪是指投放虚假的爆炸性、毒害性、放射性、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,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。
3、法律客观:本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区别 侵犯的客体不同。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公共秩序、投放危险物质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投放的物质属性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