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千户”是贵州省的别称之一,这个名称来源于历史上的一个地理单位。在明清时期,中国实行了一种叫做“里甲制”的行政管理制度。在里甲制下,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县,县以下则划分为若干个“里”,而“里”下又分为若干个“甲”。一个“甲”大约由十户左右组成,因此,“甲”也常常被称为“十户”。
在贵州省的某些地区,尤其是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,由于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,历史上的“甲”往往由多户组成,有时多达数十户甚至上百户。因此,这些地区的“甲”实际上已经超出了“十户”的范围,有时甚至相当于一个“里”的规模。因此,当地百姓和后来的史书便将这种由多户组成的基层行政单位称为“千户”。
贵州省内有许多以“千户”命名的村寨,这些村寨通常是由一个或几个姓氏的家族共同组成,规模较大,人口较多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千户”逐渐成为了贵州省的一个代名词。
“千户”这一别称既反映了贵州省历史上的行政制度特点,也体现了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