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个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时间划分,它们分别是:
1. 立春:春季的第一个节气,标志着春天的开始。
2. 雨水:表示开始降雨,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。
3. 惊蛰:春雷开始响起,蛰伏的昆虫被惊醒。
4. 春分:昼夜平分,春季的一半已经过去。
5. 清明:气温逐渐升高,春雨绵绵,万物复苏。
6. 谷雨:雨量充足,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。
7. 立夏:夏季的第一个节气,表示夏天的开始。
8. 小满:麦类作物成熟,颗粒饱满。
9. 芒种:有芒的麦类作物快成熟,可以收割。
10. 夏至:夏季的白天最长,夜晚最短。
11. 小暑:天气开始炎热,但还未达到最热。
12. 大暑:一年中最热的时候。
13. 立秋:秋季的第一个节气,表示秋天的开始。
14. 处暑:炎热天气结束,气候逐渐凉爽。
15. 白露:天气转凉,露水开始出现。
16. 秋分:昼夜平分,秋季的一半已经过去。
17. 寒露:天气寒冷,露水变成霜。
18. 霜降:霜冻出现,农作物开始收割。
19. 立冬:冬季的第一个节气,表示冬天的开始。
20. 小雪:天气开始变冷,有少量雪。
21. 大雪:大雪纷飞,天气更加寒冷。
22. 冬至:冬季的白天最短,夜晚最长。
23. 小寒:天气开始变冷,但还未达到最冷。
24. 大寒:一年中最冷的时候。
这些节气不仅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指南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