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草堂位于成都,是因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成都度过了他人生中较为重要的时期。
杜甫(712-770年),字子美,号少陵野老,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。他在公元759年至764年间,因为战乱而避难成都。当时,杜甫在好友李白的帮助下,在成都西郊的浣花草堂定居,并在此创作了大量著名的诗作,如《春望》、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等。
成都之所以成为杜甫草堂的所在地,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
1. 安定环境:相较于当时的其他地方,成都地区在唐朝时期相对安定,战乱较少,有利于杜甫躲避战祸,安定生活。
2. 人际关系:杜甫在成都结识了许多朋友,如李白的弟弟李阳冰、著名画家韩干等,他们给予杜甫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支持。
3. 诗友聚集:在成都,杜甫结识了多位诗人,如高适、王维等,他们相互交流,共同创作,使成都成为了一个诗人的聚集地。
4. 政治因素:杜甫在成都期间,曾得到当时地方官员的赏识,如成都尹韦少游等,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杜甫的生活和创作。
因此,杜甫草堂在成都的建立,不仅与杜甫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,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、人际关系和政治因素密切相关。